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第一师医院医共体:走出兵团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

发布时间: 2025年01月22日 17:45:51    来源:兵团第一师医院订阅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调研时要求“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深化医改的方向、路径和任务。

  第一师医院医共体自2020年8月全面启动医共体建设,在师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兵团卫生健康委、师市卫生健康委和浙江援疆指挥部的长期支持和大力帮扶下,以医疗资源融汇之“通”,解百姓看病之“痛”。2024年,第一师医院加入杭州医学院健共体联盟,第一师医院医共体喜获中国第八届“县域医疗榜样力量”系列评选“医共体建设标杆奖”,是新疆及兵团首个获此荣誉的医疗单位。

图片

  强化资源下沉

  在精准帮扶上发“力”

图片

  基层医院,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过去受医疗资源禀赋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约,往往是“小病团医院治疗,大病送大医院”。

  曾经,有患者反映,孩子拔个喉咙里的鱼刺、额头缝针都被推到上级医院就诊,发高烧、拍胸片,病重一点的,基本都转诊去大医院。

  对口帮扶如何帮到“点”上?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如何助力团场分院“强”起来?百姓健康之盼,变成民生之利,需要有关键之举。移植“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分院在学科建设、新技术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这是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为加快内部融合迈出的关键一步。

  2024年7月,14岁努尔古丽·买买提(化名)跑步时不慎滑倒,左肩撞至身旁树杆,肩膀疼痛难忍且无法动弹,患者家属立即送至四团分院治疗。经检查发现,努尔古丽左锁骨骨折,出现移位重叠,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图片

  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下沉专家文路君对患者情况进行了评估后,决定为其开展“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各项术前准备完毕后,手术由文路君主刀,四团分院党支部书记谢永锋作为助手为患者治疗,在患者左锁骨骨折处切出3厘米切口,通过点式复位钳使锁骨完美复位,并使用克氏针逆向固定,这项新术式明显缩小切口及手术部位的创伤,并美容缝合切口。经过1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而在过去,要做这一类手术,需要患者前往师市级医院。

  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沉”下去,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有效“联”起来!努尔古丽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的故事,正是加速推进第一师医院医共体建设的生动缩影。

图片

  2024年,一团分院利用援疆资金添置口腔科设备,口腔科在总院下沉专家的指导下相继开展了微创拔牙术及根尖诱导成型术等技术;眼科手术实现零突破;开展了外科疝修补术、痔切除术、眼科睑内翻矫正及翼状胬肉切除伴结膜移植术等技术。

  2024年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拨付援疆资金1300万元用于一团分院、五团分院能力提升,对口支援单位捐赠设备及资金达132万元,下派援疆医疗专家85人次,受益群众1500余人次。

  一团分院这家距离阿克苏市60多公里的团场医院,在帮扶下发生了“蜕变”。惊喜的变化背后,是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对口帮扶团场分院的实践创新,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深度融合,也是提升人民健康“获得感”的有效探索。

  近5年来,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以人才长期派驻和柔性流动两种机制交叉互补进行优质资源下沉,共派出15批次263人次优秀医疗人才赴分院开展帮扶,每批次下沉帮扶6个月,涉及26个专科。2024年,各分院开展手术1659台次,同比增长31.67%;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7项,其中总院帮扶开展38项,分院独立开展19项。

  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大力推进分院专病特色科室建设。2024年,一团分院口腔专病特色科室接诊患者3965人次,同比提升45.83%;二团分院肛肠专病特色科室开展肛肠手术34例;五团分院心血管特色专科接诊患者1557人次。

图片

图片

  强化信息互通 

  在共享平台上破“局”

图片

图片

图片

  “几天前,因腹部不适,在医生的帮助下,我转到了第一师医院就诊。”2024年6月7日,二团新井子镇三连职工杨春风(化名)说,现在有了医共体,只要通过转诊方式就能使用绿色通道,就医十分方便。这次看病经历,让杨春风对医共体建设赞不绝口。

  第一师医院医共体以总院为枢纽,以专家远程会诊为依托,实施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共享互认,使基层职工群众不出“家门”即可享受专家服务。

图片

  同时,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为转诊患者提供“三优”服务、为危重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经总院治疗后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符合下转要求的,再由总院主诊医师发起流程转回分院,并给予治疗意见及建议。2024年共下转患者380人次,同比增长13.43%。

  五团沙河镇居民何鹏超因胸部不适在五团分院做了心电图检查,没想到结果提示异常。正当他纠结要不要去上级医院重新做检查时,分院医生的话让他打消了顾虑:“放心吧,在我们这儿做的检查,会有总院专家给您看结果、出报告。”

  “这样一来,职工群众对检查报告就放心了,医生心里也更有底。”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涛说,“通过智慧平台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目标。同时,有效补齐了团场分院检查诊断、病情分析的‘短板’,提升了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的整体诊疗水平和诊断准确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强化中医疗法

  在传承创新上惠民

图片

  “这个治疗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现在我恢复得差不多了,人也精神了不少。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折腾家人带我往大医院跑了,在‘家门口’就能治。”1月7日,三团甘泉镇退休职工游畅(化名)开心地说。去年,游畅突发脑梗,抢救治疗后留下了后遗症,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家庭医生推荐她到团医院中医馆治疗。

图片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游畅尝试了几个疗程的治疗,收获了意外惊喜。“除了仪器疗法,医生还建议我适当练习八段锦,每次练完后我都感觉神清气爽。现在,团场居民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喜欢来中医馆看病。”游畅说。

  “我们围绕中医特色主题,通过升级硬件设施、提升内涵品质,提供多途径、多形式、多功能、综合性、高品质的中医药服务,满足职工群众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三团分院院长李敏介绍道。

  2024年8月13日,在六团分院六连卫生室,中医医生吴泽帅忙着给患者治疗,针灸、刮痧、拔罐、推拿……中医阁里,排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

图片

  在排队等候治疗间隙,六连职工夏逢雨说,肩周炎是自己20多年来的积疾,肩部疼痛的毛病十分折磨人。“连队卫生室有了中医阁后,我们不用大老远跑到医院去做中医治疗了,医生给我做了4次拔罐,每次治疗完身体都轻松好多,而且这里还能刷医保卡,方便又实惠。”

  近年来,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建成6个团场分院中医馆和46个连队卫生室中医阁,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促进中医药和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有力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

图片

图片

  强化慢病服务

  在医防融合上创“新”

图片

图片


  “来,先量血压。药要坚持吃,可不能像之前,吃一顿、漏一顿,多吃蔬菜,饮食要清淡。”1月5日,热艳古丽·萨力来到依马木尼亚孜·艾买提家,不断地叮嘱着,听着热艳古丽的嘱咐,他连连点头。

图片

  热艳古丽是四团永宁镇十二连卫生员,也是全连1279名居民的家庭医生。让热艳古丽欣喜的是,经过入户随访、健康宣教,村民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居民的慢病控制率逐步提升。目前,连队里超过三分之二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已实现血压血糖稳定。

  把健康送上门,做全家人的健康“卫士”或“管家”,是群众对家庭医生最直接的认识,也是最大的期待。穿着白大褂、背着医药箱,家庭医生们快步穿梭在小区、连队,为群众开展家医签约服务、定期体检、普及健康知识……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推进,这样的场景在第一师医院医共体分院越来越常见。

  第一师医院医共体总院建立了“总院专家—分院家庭医生—连队卫生员”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组建以心血管病科、内分泌风湿免疫科等7个学科专家为支撑团队,6个分院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53个。总院专科医生的加入则让健康守门人”有了更大的底气和信心。

  2024年2月,第一师医院加入杭州医学院健共体联盟,与玉环健共体签订《医共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小组团”合作协议书》,强化基层分院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

图片

图片

  第一师医院党委书记管永虎介绍:“1至6团家庭医生签约率为99.84%,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为100%。高血压规范管理率97.86%、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88.36%,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96.53%、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85.15%。医共体总院从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全程管理四方面着手,强化基层医院综合防治能力的提升。”

  一项项务实之举、创新之策,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文/杨阳 王云云 江珊 图/胡珺 张青晓 蒋鸿萍 杨小丽 季治林 马建魁

责任编辑:热汗古丽·哈斯木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