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我们的节日》:触摸传统文化的体验场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8日 10:46:54    来源:海南日报

  众所周知,春节、元宵、清明等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们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然而,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守护与传承等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科普作家三耳秀才连续推出了《跟着节气小步走》《我们的节气》等多部作品。他以匠心独运、贴近时代的书写与妙趣横生、别开生面的讲述,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时间坐标系的窗口,其最新著作《我们的节日》亦如此。

  全书采用“少年漫游传统文化”的视角,“双线”并进——春节、元宵等七大传统节日是经线,“秀才爸爸”引领赵小燕、钱壮壮等4名小学生的节日漫游为纬线,完全跳脱了简单的习俗例举与僵化的生硬说教的窠臼,自出机杼地编织出一轴自然流动、古今相融的文化与文明锦缎。以首篇《春节》为例:从腊八的祭灶扫尘到立春的农事伊始,从汉武帝“太初历”的历法定型到1913年“春节”定名的历史转折,直至最终定格于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的当代回响,此种“时间折叠”手法委实让人眼前一亮,犹似撞见了一幅穿越时空的《清明上河图》,竟至幡然而悟:原来,春节不仅是“初一吃饺子”的味觉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一元复始”的时间哲学……

  面对Z世代读者,作者创造性地采用了“跨次元对话”的叙事模式。赵小燕、钱壮壮等4名同学在求知若渴的节日探秘过程中,或是逛老街猜灯谜,或是制作皮影首饰,或是设计中秋灯笼……他们悄然脱离了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日常束缚,在市井深处,在烟火人间,开心游历小半日,胜读课本三五年。你看,在介绍春节吉祥话时,作者不仅收录了“鸡日”“狗日”等传统农谚,更鼓励新一代的少年们用朴拙、亲切的方言录制祝福视频。再看,元宵节的“灯谜盲盒”多么有趣:“白娘子出门——素衣惊鸿!”“哪吒送快递——风风火火!”这种将民间传说、动漫文化与成语教学等相结合的创意,让传统灯谜魅力倍增。更妙的是“错误示范”环节:当钱壮壮把粽子包成“三角饭团”时,作者顺势讲解了南北粽型的差异,这种“意外”带来的认知冲击,远胜于一本正经的“填鸭教育”……

  颇值一赞的是,书的各个章节,均安排了“趣味小拓展”板块,以期读者在跨界思维的纵横对比中收获更多。如《七夕》中引入希腊神话“西西弗斯推石”与中国“吴刚伐桂”的故事,通过少年们的论辩与思考,关于时间永恒、生命循环及自然规律等方面的认知与感悟便多了几重理解。而《重阳节》则用苏轼巧改王安石菊花诗的典故,引申出“不是花中偏爱菊”的审美变迁,继而引发对“当代老年人需要怎样的精神关怀”的深度思索,然后又借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名句,延伸出“数字时代如何表达思念”的现代命题……

  此外,全书内容辅以“新国风”插画,图文并茂,在视觉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平衡。像《春节》的“初一到十五吉祥话接龙”设计,便将门神年画转化为了动态漫画;《端午》的“五黄六白”食俗图谱,则采用敦煌壁画般的矿物颜料着色;而《中秋》的“嫦娥奔月”场景,则融入了航天器的高科技元素……这些“传统符号现代转译”的尝试,使各大节日均成为了可触摸的文化体验场。

  据《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达吾提·图尔荪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