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那一缕炊烟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8日 10:46:51 来源:江西日报
《一缕炊烟升起》是刘亮程最新的散文集,收录了32篇散文,展现了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眷恋。刘亮程用朴素而深邃的文字,描绘了西北边陲小镇的风貌,也激发读者在时代急速变迁下对乡土的思考与回望。
初读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文字的质感——我将其概括为“冷”与“荒”。
所谓“冷”,既是指西北边塞的气候环境,更是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写照。在《寒风吹彻》中,他写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人终究得面对属于自己生命课题——生老病死无从逃避,还有孤独、贫苦,以及各种人生难题。人生底色真实而冷静,甚至有些人还要经历彻骨之寒。
有趣的是,同为北方作家,同样写“冷”,刘亮程与迟子建风格迥异。迟子建笔下的漠河、北极村虽寒,但有姥姥的抚育、父母的疼爱,文字的底色是温暖的。而刘亮程的“冷”则更加深沉,这便引出了他文字的另一重特质——“荒”。
刘亮程的前半生在气候寒冷的故乡度过,后半生辗转多地,远离故乡。在书中,作者回忆起往事,父亲搬离故乡前,出于善意借给了新邻居一角土地,最终却被对方逐步侵占,想着等儿子们长大再去理论时,对方早已搬走,留下的是两个家庭共同远去的背影和一片沉寂的土地。
城镇化大潮中,一些人远离家乡,前往异乡。作者也身不由己地参与着城镇化进程——从偏远村庄搬到临近县城的村子,再到县城,最后与家人分别,独自前往乌鲁木齐。然而,人越是远离村庄,心却越被乡土深深拉扯。
但是,刘亮程笔下的“荒”并非沉寂与衰败,它蕴含着一种蓬勃的生命韧性。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份“荒”是一种过滤,它涤荡了现代生活的喧嚣与浮躁,让土地回归其最本真的状态。正是在这种看似空旷的背景下,最质朴、最坚韧的文化根脉反而愈发清晰地显现出来。
家乡土地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指向,而是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留白。这份留白,为我们守护共同的文化记忆、安放乡愁提供了空间。这是土地在另一种维度上的休养生息,是在为新的生机积蓄力量。
《炊烟是村庄的根》一文中,炊烟是刘亮程笔下生活的烟火气,更象征村庄的生命力。他细致入微地描绘着每家每户炊烟的颜色、形状,以及炊烟之间的交错:“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我小时候这样比喻。大一些时我知道它是村庄的根。”炊烟升起,村庄便有了灵魂。
刘亮程守望故土家园,也因此从一种个人情感的牵绊,升华为一种充满希望的文化力量。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村庄形态变化,但只要文化的根还在,精神的炊烟不灭,家园的温度就不会冷却,新的生机终将在这片土地上重新萌发。
那一缕炊烟,是我们对故乡的温暖记忆,更是一代代人生命力的源头。在现代文明中谋求发展的人们,心灵深处永远牵挂着乡村与土地。本书提醒我们,守望家园并非守望一片暂时安静的土地,而是在守护那份足以燎原的乡土文化火种。只要我们心中那缕寻根的“炊烟”不散,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并从中汲取力量,走向更辽阔的未来。 据《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