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风雨兼程 砥砺奋进 勠力同心书写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4日 10:20:31    来源:阿克苏日报

  核心提示:

  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而资源优势则是产业发展的“基因密码”。拜城县紧盯“聚宝盆”发展定位,立足现有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深挖资源产业共生潜力、推动产业联动循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擦亮“南疆煤都”名片聚“财气”、“生态城市”聚名气、优质营商服务环境聚“人气”。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奋进。在自治区党委、地委的坚强领导下,拜城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社会和谐、经济向好、城乡融合、民生改善、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一、综合施策、依法治理,社会大局安定和谐。拜城县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特别是2014年以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秉持“大治理”“大平安”理念,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扎实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治理方式更加高效。累计投入7090万元,建成智能安防小区68个。推动全县70%警力下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99%以上,荣获“自治区优秀平安县”称号。

  治理平台更加坚实。一体推进法治拜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培育“法律明白人”1537名,全县131所学校聘请法治副校长109人,建成法治文化阵地574个。成立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办理公证事项16941件,累计提供法律援助2024件。

  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入常态,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运用,社会治理与网格化服务深度融合,以县综治中心为枢纽,推进“一站式”调解中心建设,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二、拼搏求变、爬坡过坎,综合实力不断攀升。拜城县始终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自治区成立初期,拜城县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到1978年地方生产总值仅0.67亿元,人均GDP仅467元。改革开放后,拜城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04年、2021年地方生产总值分别突破十亿、百亿元大关。地方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45.1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73.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从2014年的10.9亿元增长到30.8亿元。特别是2022年以来,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7.34%,一般公共预算年均增长率达10.5%。

  农业产业从优到特。自治区成立初期,拜城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农作物总产量仅2.93万吨。2014年以来,拜城县不断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农业由低效向高效转变,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1.93万亩,到2024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年产量62万吨以上。特别是2022年以来,拜城县被命名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先后引进奥都糖业、千椒农业等7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工业产业从大到强。自治区成立初期,拜城县工业总产值仅12.2万元,改革开放之初实现工业总产值783.7万元。2014年以来,拜城县持续发挥“聚宝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煤炭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拓链,推动南疆钢铁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雷硕化学6万吨/年合成氨、中泰金晖30万吨BDO等项目落地建设,原煤年产量突破1680万吨、外输天然气超210亿立方米/年,加快推动自治区库拜区域瓦斯治理“大会战”举措落实,支柱产业加速崛起,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到2024年,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

  新兴产业从无到有。2014年以来,拜城县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零碳园区、中泰金晖兆丰园区配套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材料新能源项目相继落地,拜城县在光伏领域实现零突破,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

  服务业从弱到强。自治区成立初期,拜城县服务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快速发展,2000年、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突破亿元、十亿元大关。2014年以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服务业蓬勃兴起,占GDP比重稳步上升,2024年全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52.33亿元。特别是2022年以来,拜城县立足“石泉湿美”旅游资源,累计投入4.35亿元,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5家,全面启动克孜尔石窟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游客接待量、游客总花费保持年均增长34%、36%,2024年接待游客增至410.02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9.69亿元。

  产业园区支撑更强。建园以来,累计投入15.18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持续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产城融合发展,抓实抓细招商引资、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促进园区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化工园区,入驻企业从42家增至86家,2024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177.5亿元。

  三、兼容并蓄、厚植创新,发展基础持续巩固。拜城县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环境要竞争力,不断集聚县域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2014年以来,拜城县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改革,发扬钉钉子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保持一往无前、蹄疾步稳的姿态。

  发展活力更加强劲。拜城县累计出台重要改革文件40余件,推动1421项重点工作107项改革试点落地落实,完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等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并在全国作典型经验发言,网格化服务经验做法在全疆交流学习。成功承办国家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西北片区现场会,获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县(市)表彰,发展活力空前释放。

  发展动能不断积蓄。拜城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特别是2022年以来,申报自治区级各类创新平台3家,组建自治区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拜城县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阿克苏东瓯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申报自治区级众创空间。

  发展空间有力拓展。秉持“只要你来干、手续我来办”的服务态度,建立“企呼我应”机制,创新推出首套印章免费刻、“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惠企便民服务措施,提供“跨省通办”服务事项94项,“全年不见面”审批窗口受理事项300余万件,办结率100%。特别是2022年以来,累计引进项目218个,总投资达503.07亿元,到位资金400.01亿元,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各类专项资金652.98万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3.95亿元。

  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始终坚持补民生短板、强设施弱项、促功能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全域生态环境底色更加亮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打响,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成效显著。2024年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175.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风天黄土飞扬、雨天泥浆横流”成为历史。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自治区成立初期,拜城县乡村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落后。2014年以来,拜城县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改水改厕、村庄绿化美化等工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2022年以来,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75%提升至90%,农村户厕普及率从60%提升至96.2%,创建自治区级示范村5个,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自治区成立初期,拜城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城建成区规模小,如今已达7.5平方公里。2014年以来,深入实施安居富民工程,35398户享受惠民政策,21万余农牧民群众从危房、土坯房搬进了抗震房、“安心房”。新建住宅小区25个,改造老旧小区40个,新增城区停车位1.8万余个,村级物流点实现全覆盖。

  城市自身发展活力不断迸发。2014年以来,“两河两带”治理加速推进,完成城区道路、老城区绿化等改造项目,建成中央公园、喀河公园、滨河公园、东桥里小镇等公共空间。特别是2022年以来,尊茂温州、希尔顿等高品质酒店落地,客运站、政务服务中心交付使用,喀河游乐园、利华夜市等建成开放,新商圈初显成效,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综合条件不断改善。自治区成立初期,拜城县交通闭塞,道路状况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群众出行的真实写照。如今,全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国道、省道穿境而过,县乡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农村公路通达每一个村庄,乡与乡、乡与村通油公路覆盖率实现两个100%,县乡班线客运车通达率100%,喀普斯浪河跨河2号桥、3号桥、迎宾大桥等陆续建成。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建成水厂27个、水源井85个,城区供水普及率100%。特别是2022年以来,“铁公机”交通网络建设陆续传来喜讯,拜城机场获批,新拜铁路开工建设,G579建成使用,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五、倾心投入、为民惠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拜城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群众致富步子更快、获得感更强。1978年拜城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3.33元。改革开放以来,拜城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2008年、2016年突破万元大关。拜城县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高质量完成6138户22635名贫困人口脱贫、25个贫困村退出,269户通过易地搬迁,整县顺利摘帽。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36元,比2014年提高189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2元,比2014年提高11537元。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4年的2.19:1缩小到2024年的1.90:1。

  群众求学之路更畅、满意度更高。自治区成立初期,拜城县仅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18所,在校师生3818人。随着新型文化教育制度逐步建立,拜城县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精准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建强师资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学质量持续提升。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4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65所,新增学位4.2万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3%,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7%。特别是2022年以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代表新疆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拜城经验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

  群众健康守护更牢、安全感更满。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26亿元,扎实推进健康拜城建设,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全县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从2014年的742人增长至2024年的1784人,床位数从812张增长至1200余张。入列全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荣获国家卫生县城。

  群众生活保障更实、幸福感更足。2014年以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补助标准持续提高,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共计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8.8亿元。特别是2022年以来,全县常住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逐步实现异地就医结算与基层医保代办服务全覆盖,城市低保标准从616元/月提高至712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从5290元/年提高至6816元/年。

  六、举旗定向、守正创新,主流价值深入人心。拜城县始终坚持正本清源,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2014年以来,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场场接地气、扬朝气的理论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种在干部群众心房,一场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铺就群众精神家园的“诗与远方”。

  主流思想巩固壮大。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克孜尔传媒公司组建运营,“县有融媒中心、乡有融媒分站”的宣传矩阵初步形成,多部作品点赞量过亿,讲出了更富朝气、更接地气、更聚人气的拜城故事。

  文化润疆深入推进。新疆形象展示平台文化阵地成功打造,赛里木镇地区级“文化润疆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地区级社科普及基地“鼓乐润心工作室”建成使用,“一月一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移风易俗,全县165个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自治区级文明乡镇2个、自治区级文明村11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5个,中国好人夏忠惠、艾合提木·依斯马义力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文体事业齐头并进。拜城县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完善文化设施,建成博物馆1个,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三馆合一”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村(社区)文化室165个。全民健身运动有序发展,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新修建体育场地9个,1人获亚锦赛冠军。

  民族团结巩固深化。拜城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自治区级4个,培育“民族团结示范户”4496户,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全县4102名干部与12306名群众结对认亲,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责任编辑:热汗古丽·哈斯木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