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塔里木 直抵长三角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温暖4亿人的背后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7日 13:07:00 来源: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本报记者 王拓 赵霞
1秒钟,700立方米天然气奔涌而出。
21年,超3800亿立方米天然气横贯东西。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白鹤镇,管道干线全长约4200公里。作为西气东输第一站站长,梁士佳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铭记于心,全力守护着西气东输这条能源动脉,默默保障沿线3000多家大中型企业、4亿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气。
9月25日,收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盛况后,梁士佳热泪盈眶。他的思绪,不由飞回2023年1月18日那个让他一生难忘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全站员工。“习近平总书记,请您放心,我们会以最实的作风和最优的业绩,回报您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身处荒漠戈壁,却把暖流送进千家万户;没有先例可循,却一次次突破技术壁垒。西气东输这条能源大动脉,何以跨越万里河山?
答案,藏在阿克苏这片热土里,藏在每一位坚守者的身影里。
守护“气龙”
塔里木盆地,我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其北缘的阿克苏地区,天然气储量占盆地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是西气东输的主气源地。
21年间,塔里木油田公司累计输送的天然气,相当于替代5.43亿吨标准煤,减排5.05亿吨二氧化碳,等同于新增10.84亿亩乔木——面积是5.76个阿克苏地区。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金秋时节,从阿克苏市驱车出发,一路向克拉2气田行进。
随着楼宇、人群、绿色从视线中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荒无人烟的戈壁。当几座突兀在戈壁中的建筑浮现时,就离塔里木油田克拉采油气管理区不远了。
克拉2气田位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境内,是我国最大的整装气田,它的“诞生”,直接推动西气东输工程的立项建设。
“功勋井”克拉2—7井在群山沟壑中坚韧挺拔,“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九个大字与气井比邻,身着红色工装的采气工程师胡广宇手拿移动采集端设备,仔细检查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参数。
胡广宇凝视着纵横交错的管道,语气里满是对过往的敬重:“这九个大字,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精神象征。”
“冬天的积雪没过小腿,我们裹着结冰的工服,趴在雪地里排查管线漏点;夏天地表温度接近60℃,汗水蛰得睁不开眼睛,但还得盯着仪表记录每一组数据。”胡广宇语气坚定,“一代代石油人的坚守,让所有井在7000多个日夜里从未掉过链子。”
走进塔里木油田克拉采油气管理区克深处理站(克深油气运维中心),副经理杨凡增紧盯显示屏上跳跃的数据。他深知,每一次操作都与整个西气东输工程同频共振,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
“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安全、稳定、足量地把天然气送进西气东输管网。”杨凡增平淡的话语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现在克深处理站日处理天然气超1600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天都能为3000多万户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用气。阿克苏地委、行署给了我们大力支持,通过优化能源产业服务流程、完善周边路网管网等措施,为气田高效开发打通了‘快车道’。正是有了这样的保障,我们才能让戈壁的‘气’化作千万家的‘暖’。”克深处理站党支部书记浦硕说。
作为塔里木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阿克苏地区持续优化靠前服务机制,在油区重点区域设立服务协调中心,高效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为油气资源开发保驾护航。
得益于精准服务与高效协同,阿克苏地区推动一批优质储量区块快速落地,相继助力哈得、克拉、塔河、顺北等40余个大中型油气田完成发现与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智启气藏
戈壁腹地,热浪扭曲着地平线,克拉2气田的“气龙”正在地下奔腾。
2004年,克拉2气田建成投产,面对从国外引进的高精尖设备,采气工程师常仁峰内心充满敬畏与忐忑。
超深、超高压、超高温,设备在这里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我们就像在黑暗中的探路者。”常仁峰说,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就自己摸索。
查看管线走向时,他们爬遍每一个管架;学习工艺流程时,翻烂一本本说明书;研究装置原理时,拆解再组装,直到完全吃透。无数个深夜,气田的灯光成了戈壁中的点点星火。
“我们知道,干成了,下游上亿居民就能用上清洁能源。”常仁峰说,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们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众人齐心协力攻克难关,突破了山前地震、高陡构造钻井及测试、特高压气藏采气工艺等多项新技术,特别是22铬双相不锈钢的成功攻关,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博孜-大北气田是塔里木油田继克拉-克深气田后发现的第二个万亿立方米级大气区,气块覆盖阿克苏地区拜城、温宿两县。
走进博大采油气管理区博孜气田控制中心,采气监屏岗工作人员买买提艾力·白克力目光锁定数字化大屏,上面跳动的数据如同气田的“生命体征”,每一个微小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刚上班那会儿,全靠两条腿跑现场。”买买提艾力笑着回忆,那时每天背着检测仪,沿着管线徒步巡检,沙砾打在脸上生疼,即使手冻得握不住检测仪,也得咬牙把每一段管线查完。
如今,人工智能系统彻底改变了工作模式。“鼠标一点,就能看遍气田的关键参数;远程调控,就能处理不少常规问题。”买买提艾力的语气里满是感慨。
更让买买提艾力感慨的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依然记得初到气田时住的板房,夏天像蒸笼、冬天如冰窖,沙尘暴来袭时,衣服里都能抖出半捧沙。如今,现代化的公寓里,空调、热水、网络一应俱全,戈壁深处也有了家的温暖。
惠泽亿众
天山脚下,气浪在地底奔涌。沿线城市,蓝色火焰在万家灶台跃动。
从西气东输第一站启程,天然气跨越千里,输送至甘肃、郑州、上海等15个省区市。
在博大采油气管理区,秋风卷着砂砾拍打着管道,博孜1脱水站员工高峰紧跟着老师傅,记录着工艺流程要点:“油水罐液位不能高于罐高度的80%……”这位刚从伦敦国王学院毕业的江苏盐城青年,如今在离家4000多公里的沙漠深处,成了西气东输能源动脉上的“新兵”。
“爸,开始做饭了吗?”
“正做呢,今天的燃气很旺。儿子,辛苦了!”
休息间隙,高峰迫不及待地和家人视频通话。屏幕那端,父亲的话让他露出笑容,“虽然相隔万水千山,但每天都在为家乡供气,我觉得特别光荣。”
在西气东输一线的终点——上海,浦东新区的渔港饭店生意火爆,老板王晓华提起西气东输工程嘴角上扬,“刚开店那阵,冬天来回换液化气罐很麻烦。用上天然气后,出餐效率高了很多。”
从天山脚下到黄浦江畔,这场横跨中国4000多公里的“能量迁徙”,挺起了纵贯神州的能源脊梁。作为国家重大的能源发展战略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不仅成功解决了能源资源与消费市场的地理分隔问题,更通过清洁能源输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如今,从西部到东部,西气东输的4条管线绵延逾2万公里,编织成一张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的能源网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