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衢乌一家亲 同心“绘”疆来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5日 19:21:30 来源:苹果红了/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东海之滨,天山南麓。相距五千多公里的浙江衢州与新疆乌什,因对口援疆战略紧紧相连。十五年来,一批批衢州援疆人告别家人、远离故土,跨越万水千山,踏上援疆之路,将智慧、汗水与深情倾洒在乌什大地,共同绘就了一幅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画卷。

产业赋能 拓宽富民增收路
走进乌什县阿合雅镇吐曼村的樱桃大棚基地里,员工阿迪力·克然木和妻子正忙碌着。谈及如今的工作,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夫妻俩现在一出家门就能上班,两个人每月工资加起来有7000多元,心里特别高兴,真心感谢衢州带来的好机会!”

指挥部充分发挥衢州的资源优势,积极招引企业赴乌什投资兴业,重点发展以樱桃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此举不仅为当地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更直接为像阿迪力·克然木一样的众多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稳定就业岗位,成功将发展的“活水”引入了偏远乡村。
2024年4月,在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的推动下,价值100 万元的 710 只湖羊从江山远“嫁”而来。
“ 合作社里6名员工都是博孜村的村民,我们之前的收入每月不到2000 元,现在,年薪3.6 万元。每天的工作很轻松,就是喂羊,打扫羊圈卫生,给羊打针。”村民艾合买提说,“每天工作 8 小时,不耽误种地,学会养羊技术后,在家里也养几只,能进一步增加收入,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艾合买提生活的转变,是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指挥部精准施策,重点打造了“一条鱼、一头羊、一棵树、一朵菇”的“四个一”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的富民增收模式。
据悉,近5年来,这些特色产业项目已累计带动超过1000名当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成功开辟了致富新渠道,为乌什县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力。
民生优先 提升群众幸福感
“新学校教室宽敞,我学会了电工技能,找工作更容易了。”乌什县职业中学学生艾力·买买提的感受,印证了教育援疆的成效。指挥部投入大量援疆资金,建成县职业中学和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全面提升软硬件水平。

在基础设施方面,指挥部聚焦交通、消防、防水和供热等民生领域,实施了一批惠民工程。阿合雅镇居民库尔班·吐尔逊感慨:“现在路修好了,还装了路灯,孩子上学安全多了。”供热改善让阿娜尔汗·赛买提倍感温暖:“冬天不再担心水管冻裂,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文化润疆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清晨的乌什校园里,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依托“两子文化”(孔子和棋子),指挥部系统谋划文化润疆工作,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儒学馆——乌什县南孔儒学馆、5座南孔城市书房等文化地标。
“在儒学馆,孩子可以体验拓印、书法,让‘礼’字住进了大家心里。”居民阿依先姆·图尔荪说。

与此同时,围棋文化也在这座边疆小城蔚然成风。指挥部成功推动乌什成为新疆首个承办国际性围棋赛事的城市,首届“烂柯杯”中国—中亚围棋邀请赛、第二届“衢州烂柯杯”世界围棋公开赛8强赛、半决赛等高级别赛事相继落户。衢州国际围棋文化交流中心乌什分中心的成立,更为围棋爱好者提供了固定的交流场所。

共克时艰 彰显援疆担当
“地震时我的老房子全倒了,感谢安居房保护了我的平安。”回忆起2024年“1·23”7.1级地震,亚曼苏乡博孜村村民阿米娜·阿尤甫仍心有余悸。这场地震创造了高震级零死亡的奇迹,背后是衢州援疆指挥部13年来投入4.8亿元建设抗震安居房的成效。

交流交融 厚植民族团结沃土
“站在天安门前看升旗,唱国歌时我忍不住哭了。”参加“唱响东方红·我爱天安门”青少年融情夏令营的乌什学生艾丽菲热·阿不都瓦依提激动地说。这场由指挥部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的活动,让32名乌什师生圆了首都梦。

多年来,指挥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格局:分批次选派1000余名乌什干部赴衢培训,推动衢乌学校结对共建,上万名学生结对交友,累计接收衢州学子捐赠书籍12万余册。
十五年接续奋斗,五千公里山海相连。一批批衢州援疆人用奉献与担当,在天山南麓谱写了新时代对口援疆的动人篇章。如今,衢乌两地人民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全媒体记者: 鲁提普拉·木塔力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