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她用一双布鞋,量出人间至暖

——记新和县“爱心妈妈”米合日尼沙·卡德尔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2日 10:07:20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邓丽娟

  在新和县,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年逾七旬,腿脚不便,却仍坚持走村入户,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她本可安享晚年,却将半生积蓄倾注于公益事业;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温情,把无数“陌生人”变成了“亲人”。她就是被各族群众亲切称为“爱心妈妈”的米合日尼沙·卡德尔。

  这位新中国同龄人,从税务岗位退休后,与丈夫携手投身公益事业26载,牵头成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组织爱心活动300余场,累计助困助学1900余人次,捐款捐物超80万元。她以一名老党员的赤诚之心,在平凡生活中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先后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五好家庭”、新疆“最美税务人”“全国文明家庭”等二十余项荣誉。

  大爱无声润心田,半生积蓄报春晖

  1998年,米合日尼沙从国家税务总局新和县税务局退休。许多人以为她会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她却说:“闲下来心里空落落的,总想着还能做点什么。”这份初心,源于她对党和人民的深切感恩。

  命运的考验在2006年接踵而至。一场大火烧毁了她的家,所有积蓄化为灰烬;长子确诊淋巴癌,治疗费用压得全家喘不过气;小女儿突发心脏病离世,留下年仅5岁的外孙女;她自己也因心肌梗塞命悬一线。那段日子,她觉得天都塌了。

  就在全家陷入绝境时,米合日尼沙单位的同事纷纷伸出援手。短短三天,大家凑齐1.3万元爱心款,有人轮流去医院陪护,有人送来饭菜和衣物。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她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康复出院那天,她在心里立下誓言: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从此,她走上了一条以爱报爱、以心暖心的公益之路。

  非亲骨肉亦至亲,一双布鞋证深情

  她为烧伤学生捐款1000余元,为白血病患儿送去身上仅有的1100元。“他们和我的孩子一样,都是我的娃娃。”她说。米合日尼沙的善举,不仅有物质帮扶,更有深入到心灵的抚慰。

  2012年,邻居栗续城因车祸导致双腿残疾,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要负担一家生计,还要照顾栗续城患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栗续城一度意志消沉。

  米合日尼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主动上门开导栗续城,帮他重燃生活的信心,为他送去生活用品,帮忙照顾孩子,联系做电动车生意的朋友,帮助他开起了电动车修理店。如今,栗续城全家生活步入正轨,两个邻里亲如一家,栗续城不仅像儿子一样关照米合日尼沙的日常生活,还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免费为到店的困难群众维修电动车。栗续城的母亲从河南老家寄来亲手缝制的黑色布鞋,表达感激之情。米合日尼沙舍不得穿,将这双鞋珍藏在“爱心妈妈工作室”的陈列架上,她说:“这是我们两家人亲情的见证。”

  同样让米合日尼沙感到欣慰的还有单亲女孩卢婷婷。卢婷婷因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家庭十分困难,差点放弃学业。米合日尼沙了解情况后便决定长期资助卢婷婷。从学习用具到换季衣物,从日常生活到学业成绩,都如对待自己孙女般关爱。2023年,卢婷婷顺利在西安读完大学回到家乡就职于一家公司,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也从米合日尼沙奶奶手里接过了“爱心接力棒”,一有时间就会和米合日尼沙奶奶一起走街串巷,传递温暖。

  汶川地震捐出两个月工资,京津冀洪水捐款3000元,甘肃、西藏地震捐款2000元、2500元……多年来,米合日尼沙累计捐款15万余元,资助贫困群众、学生80余人。

  晚霞灿然胜朝晖,星火成炬照人间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爱可以传递。米合日尼沙深知,唯有汇聚更多力量,才能让温暖之光普照更广。

  2012年,在她的倡议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最初只有8位退休姐妹参与,她和老伴开着电动三轮车,跑遍新和县6镇2乡130多个村(社区)招募志愿者,足迹还延伸至库车市、沙雅县等地。老伴成了她的“专职司机”,两人相互搀扶,风雨无阻。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温暖的队伍。如今,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420余人,年龄跨度从20岁到80岁。他们中有教师、医生、个体户,也有公务员和企业主。

  “我们每帮助一户,就送一面国旗,还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让大家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米合日尼沙说。志愿服务队不仅送物资,更送精神、送希望。他们编写民族团结宣传手册,发放1.5万余册;设立“爱心簿”,每一笔捐款、每一份物资都登记在册,哪怕是一元钱也清晰可查。    

  如今,新和镇滨湖社区成立“爱心妈妈工作室”,新和县税务局成立“爱心妈妈”党团服务队,越来越多的青年党员、团员接过“爱心接力棒”。

  “虽然在做很小的事情,可这些帮助对需要的人来说就是一件大事,而恰恰是这些小事更能体现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正能量。”滨湖社区工作人员薛小荣说。

  2024年“六一”前夕,刚出院的米合日尼沙执意前往偏远的桑塔木农场小学。孩子们围着她喊“奶奶”,争着展示奖状,并送上专门给她留下的杏子。她笑着分发文具,手却微微颤抖。返程路上,她对陪同的年轻税务干部说:“我现在老了,但你们年轻,得把这事传下去。”

  如今,米合日尼沙依然每天关注社区动态,每月联系困难家庭。她说:“只要还能动,就要把公益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责任编辑:艾尼瓦尔江·依明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