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入围终评,“宝藏”露脸,喀什莫尔寺遗址又发现了啥?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2日 00:50:5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银璐报道)“莫尔寺遗址是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期佛教建筑代表,2024年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佛教早期传到中国后如何建设宗教场所的线索。”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肖小勇说。
3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公布,共20个项目入围,其中包括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莫尔寺遗址的圆形佛塔和方形佛塔。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莫尔寺遗址是我国早期大型地面佛寺和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结构布局基本保存完整、寺院建筑类型较为齐全、时代较早且延续时间较长,它充分体现了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区传播和盛行的经历及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在2024年的考古发掘中,肖小勇及团队成员在遗址小台地的西端发现了一片非常大的建筑群,其中有一个建筑是整个寺院的一个制高点。小台地和此前发掘的主台地的建筑遗存应该都属于寺院,包含生活居住区、佛殿、僧房、厨房、讲堂等,圆塔应该是曾经寺院的核心位置,后来随着莫尔寺僧侣的数量增加,对寺院做了扩建,才有了旁边的方塔,以及周边更多的配套设施。
“这个发现与我们曾经对莫尔寺建筑形成和布局的初判是比较吻合的。”肖小勇说。
莫尔佛塔向南约500米的莫尔遗址,曾发现过大量陶片、釉陶片、窑址和房址,这是肖小勇一直关注的地方,他思考着莫尔寺和莫尔遗址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
莫尔寺遗址发现的泥瓦。资料图
事实上,莫尔寺遗址与周边每一处文化遗存的关系,始终都未曾离开过考古队员的视野,“考古发掘的很多结果是要综合周边相距较近遗存信息来做判定的。”肖小勇说,2024年,经过对遗址及周边环境做的年代、环境、动植物、残留物、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多学科研究,可以初步判断出,在距今2100年至1800年前,这一片区域处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又过了约200年,这里的气候变得干旱,形成荒漠地带。
在2024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在遗址新发现一件泥瓦。瓦是中原建筑的重要部分,泥瓦是唐代大型高规格建筑中常被使用的构件,凸显建筑的宏伟壮观、体现某种审美观念,也有相应的实用价值,是当时建筑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标志之一。
“它给了我们一条认识当时莫尔寺建筑方式和特征受到中原地区建筑风格影响的重要线索。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执政期间,曾在西域的疏勒镇修建过大云寺,但它的确切位置在哪里仍然是个谜。这件泥瓦为我们推断莫尔寺曾作为中央政权层面修建的大型佛寺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是当时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管辖的证明。”肖小勇说。
根据考古测年,莫尔寺遗址,始建于公元3世纪,随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的改扩建,直到公元10世纪后逐渐废弃。2001年6月,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中央民族大学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对莫尔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同时这项工作也被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