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重塑新疆各地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9日 14:08:15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如期而至。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新疆各地博物馆以数字技术为纽带,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多样化活动,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传承“动”起来,为公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开展文物公益鉴定活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供图
当天上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内,一场融合公益鉴赏与普法宣传的活动拉开序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吕恩国与新疆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陈新勇,为当地市民开展文物公益鉴定服务。现场,一位牧民捧着一枚生锈的钱币询问:“这是祖辈留下的,专家您看看是不是真的?”吕恩国用便携显微镜观察锈色后解释:“这是清代新疆红钱,锈蚀层次自然,是真品。”一旁的普法宣传点前,工作人员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折页普及法规知识,提升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博州博物馆副馆长张瑛瑛表示,今后将继续创新形式,让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5月16日,新疆博物馆内,一场“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活动吸引了上百名收藏爱好者。瓷器、铜器、钱币等百余件藏品铺满长桌,专家们逐一鉴别真伪,讲解器型演变规律。新疆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张蕾说,博物馆日期间,新疆博物馆围绕活动主题,推出手帐制作社教课堂、小小讲解员公益志愿讲解服务、新疆博物馆流动展走进塔城地区等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深度诠释博物馆“保存过去、启迪未来”的文化使命。
昌吉博物馆内,观众进行VR互动体验。马佳摄
昌吉博物馆的探索更显科技含量。三楼展厅内,《寻找大地的纹脉——袁复礼西北科学考察特展》现场,观众通过VR互动体验、文物修复触摸交互、古今对话等多媒体交互形式,身临其境感受北庭故城遗址和西大寺的历史魅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作了题为《北庭故城:边疆治理与民族交融的活态史诗》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听众与郭物积极互动。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博院党组书记张艳珍说,将推出更多融合科技与文化的实践项目,让文物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为了更好地将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哈密“流动博物馆”走进哈密市第十二中学,开展“布织经纬 衣脉承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社教活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围在织布机旁穿梭引线,随着织布机转动,经纬线相互交织,一块块布料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型。哈密市博物馆馆长严枫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遗产从课本走入生活,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的创新实践充满温度,“我是小小铸钱匠”社教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课堂,带领青少年穿越千年钱币史,亲身感受古代铸钱工艺的智慧结晶;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举办的“小小文物修复师”活动中,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的学生分组进行文物修复实践,用工具拼接、粘补、打磨,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通过穿越千年的拓片体验、超有料的夜游会、能动手修文物的宝藏活动等解锁博物馆的新型打开方式;阿勒泰地区博物馆则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喀什地区博物馆的“伞韵千年・纸间匠心”社教活动,让青少年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油纸伞蕴含的匠心独运;吐鲁番博物馆围绕活动主题,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带领观众深入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与多元文化。
从克孜尔石窟的AR壁画漫游到哈密织布机的经纬交织,从北庭故城的VR考古到楼兰木简的云端解码,新疆各地博物馆的实践昭示着:数字技术不仅是活化文物的工具,更是重构文化生态的密钥。博物馆正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让千年文明在虚实交织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