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新疆出土的这个灯“慈眉善目”,竟然还会笑!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4日 13:37:54 来源:天山网
如果你在博物馆遇见“慈眉善目”的它,一定难以将它和灯联系到一起。它不是神像,也不是玩具,而是一盏灯——一盏会静静“注视”着你的人面陶灯。
这盏人面陶灯,出土于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小寺,现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它材质为陶,呈筒状,高度十余厘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器物上部精心雕刻出一张老人的面容:长眉垂垂,小眼有神,直鼻小嘴,胡须卷翘,神态亲切幽默,甚至带点动画人物阿凡提的诙谐感。它的实用之处藏在头顶那个内凹的圆洞,那里曾放置过灯油、灯芯。
这可不是一盏普通的灯,它是大概1000多年前,新疆火焰山下那个超级繁华的高昌“限量版”。是当时的王室贵族或者大城市里的有钱人才用得起的精致好物,相当于今天的设计师定制款!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中的人面陶灯。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摄
在中国,灯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悠久。在电光尚未降临人间的漫长岁月里,灯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历程。
最早的灯,竟源自于一种叫“豆”的盛放食物的器具。“豆”上部为圆盘,下承高足,先民在盘中添油置芯,便成了最早的灯。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就出土过这类豆式陶灯。
先秦时,灯已有无檠(即灯架)与有檠之分。无檠者简朴,有檠者常作人兽造型,奢华为贵族象征。至汉代,灯具迎来“高光时刻”:带导烟管的设计可调光、净烟,尽显古人智慧。
早期的灯多以青铜制,后陶瓷渐成主流。隋唐时灰陶、釉陶、三彩等工艺为灯具添上绚烂色彩。宋元灯具趋于小巧实用,深入民间。喀什曾出土了三嘴白玉灯,整玉雕就,形似三角梅,实用清雅,堪称宋灯精品。
明清时期可谓灯具材质的“大爆发”:陶瓷、金属、玉石、玻璃、珐琅……几乎皆可为灯。瓷灯中的斗彩、粉彩、珐琅彩,更让光明与美学交织生辉。
而这盏人面陶灯,正是这漫长光明史中一个温暖而独特的注脚。它没有宫廷铜灯那般华丽复杂,却因一张质朴生动的脸庞而显得可亲可爱,将生活与信仰、实用与审美悄然连接。
如今,我们轻按开关便有光明倾泻,早已难以体会那一盏陶灯在幽深黑暗中所带来的温度。但它静静地提醒着我们:光,曾经是有表情的——它可以慈眉善目,可以带着胡须卷翘的微笑,在摇曳的火焰中,默默看护过一个时代的长夜。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赵静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