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新疆丨文学与数字技术邂逅乡村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6日 23:29:2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文学、乡村与数字技术,这3个看似不关联的词语,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交织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乡村新画卷。
木垒书院隐于东天山的沟壑之中,与乡村景致融为一体。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9月11日正午,阳光洒落,周围的矮丘缓坡被农家袅袅升起的炊烟笼罩,增添了一份似梦似幻的意境。无垠的金黄麦田与错落有致的农家屋舍相映成趣,晕染出一幅静谧而雅致的田园风光。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木垒书院隐于东天山的沟壑之中,与乡村景致浑然一体。漫步在菜籽沟村,许多文学和美术家的工作室隐匿于此,仿佛在每个转角都能与艺术不期而遇。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学书院之一——木垒书院,它大隐于东天山的沟壑之中,与乡村景致融为一体。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穿过绿荫,木垒书院静谧而悠然。沿曲径深入,心中自然生出一份安宁。书院的每一处角落和布置,都透露出主人的匠心独运。“这是最像‘门’的门,是我设计并与木匠一同完成的。”刘亮程指着一扇用树枝搭建、形似繁体字“門”的大门向大家介绍,言语间洋溢着对这件作品的喜爱。
毗邻木垒书院的刘亮程文学馆,是新疆首家以文学为主题的展馆。其青砖灰瓦的典型中式四合院风格,与村庄的古朴风貌相得益彰。这座展馆不仅系统呈现了刘亮程的文学成就、相关研究成果和馆藏书籍,还兼具文学档案存储与文化交流活动的功能。
毗邻木垒书院的刘亮程文学馆,是新疆首家以文学为主题的展馆。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的刘亮程文学馆数字展厅,成功实现了文学、乡村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该展厅借助数字技术,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的文学体验场景,并构建了互联网文学互动平台,以数字化手段为公共文学服务注入新活力,引导观众在互动探索中深入感受文学的魅力。
在数字展厅中,光影艺术装置《一茬麦子》尤为引人注目。讲解员耐心地向观众阐释:“大家看,麦子倾斜的方向各不相同,这是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这些被风吹拂的麦子,一坡一坡地从山脚蔓延至山顶,伸向远方的山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式体验空间《本巴时间》则带领观众进入刘亮程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本巴》世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故事中天真烂漫的幻想情节,拉近了文学与观众的距离。
刘亮程文学馆数字展厅,成功将文学、乡村、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此外,数字展厅中的数控矩阵装置《一场刮过新疆的风》、互联网互动展项《一本书 万千人》、艺术装置《时间页码》、投影装置《蹄迹》、AI互动展项《心灵村庄》、场景展项《风中的院门》以及雕塑装置《围绕着一把铁锨的世界》等,分别从不同维度展现文学的魅力,使观众全方位体验文学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奇妙之处。“暑假期间,来这里研学的疆内外学生特别多,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刘亮程的作品,并近距离接触文学创作的真实环境,这是在课堂上难以获得的体验。”讲解员介绍道。
当文学走进乡村,不仅为文学自身拓展了实践空间,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诗意。刘亮程曾坦言,在菜籽沟村生活的十几年间,他创作出了《捎话》和《本巴》这两部重要小说,乡村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数字展厅凭借其创新与互动特质,成为连接文学与观众的桥梁,使读者能够在数字世界中深入书中景象,体验作家的内心世界,成为展示文学魅力、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刚刚在“话语随风”数字大屏上留言的新疆作家段蓉萍感慨道:“没想到数字技术能为文学交流带来如此新颖的方式。它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与文学、与其他读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