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为人民服务”,是答卷更是考题!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6日 00:11:1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近日,一则关于新疆哈密戈壁滩上“为人民服务”地标文字遭车辆漂移破坏,而后被热心博主修复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此事触及公民责任、历史传承、法治效能以及主流媒体如何正向引导舆论等多个维度,不仅是公民个人交出的优秀答卷,更是面向社会各界的一道多元考题。
这是一堂关于历史记忆的“唤醒课”。 博主陆遥的义举,其价值不止于修复行为本身,更重新唤起公众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是上世纪60年代空军官兵在艰苦条件下,用铁锹和皮尺铸就的地面航标,是“第八航校”培养出包括杨利伟在内众多航天英才的奋斗起点。破坏者的车轮碾出的是地理痕迹,而“陆遥”们所修复的,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这警示我们,对历史最好的保护是让守护化为行动,让敬畏成为共识。
这也是一次公民精神与科技向善的“协奏曲”。从陆遥驱车2000多公里的个人行动,到长光卫星的无偿技术支持,再到广大网友的声援追查,展现了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面貌:公民不再是公共事务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守护者。卫星影像的“前后对比”,不仅为修复效果提供了科学验证,更以无可辩驳的直观证据,将“破坏”与“修复”的对比呈现在公众面前,放大了事件的正面教育意义。这种“民间自觉”与“科技赋能”的结合,构成了守护历史记忆的强大基层力量。
这还是一次对政府治理效能的“压力测试”。事件发生后,哈密市委、市政府,伊州区委、区政府组织多部门联动召开会议、调查取证、固定证据,并承诺进行整体修复和保护。不推诿不回避的回应,体现了当地对民意的高度重视和负责。然而,事件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考题:对于类似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代印记,我们是否可以建立起常态化的排查、认定和保护机制,明确管理责任,运用“人防+技防”的手段防患于未然。
这更是对主流媒体如何把控及引导网络舆情的考验。博主视频热度达到最高点时,“揪出破坏者,重罚”的呼声以及“人肉”破坏者的倾向初见端倪,在情绪极易被点燃、观点快速分化的节点,媒体及时报道,引导事件舆情走向“修复共识”的良性循环,而非陷入“讨伐破坏者”的撕裂漩涡,其关键在于媒体通过官方回应纾解了公众情绪,用建设性的对话规避了简单对立,这也是主流媒体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应有的“定盘星”作用。
哈密戈壁滩上这处航标的修复,提醒我们那些镌刻着时代精神的“印记”,既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守护,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协同共建;而每一次对历史的珍视、对责任的践行,都是在为我们的社会根基注入更坚实的力量,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在代代相传中始终鲜活,在共同行动中愈发坚定。(文/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