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践四力 改文风丨当90后、00后决定去养虫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1日 10:18:3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

  轻轻掀开纱网,毕勇利麻利地从腐熟秸秆碎末中翻出一簇白白胖胖的幼虫。

10月14日,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毕勇利在实验室里观察白星花金龟幼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记者 赵西娅摄

  “这就是白星花金龟的幼虫,各种腐熟的秸秆、牛羊粪便都是它们的食物。”10月14日,在玛纳斯县新疆农业大学产学研实践育人基地,毕勇利说起他和小伙伴们养殖的宝贝虫子,脸上神采飞扬。

10月14日,玛纳斯县新疆农业大学产学研实践育人基地里养殖的白星花金龟幼虫。记者 赵西娅摄

  毕勇利是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已驻扎基地近两年,他参与的这个科研项目是由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马德英教授团队主持的《基于昆虫生物转化的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

  这是一项什么研究呢?

  “我们请虫子来当‘清洁工’。”毕勇利笑着解释,团队将农田残膜与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混合发酵后,白星花金龟幼虫会精准取食其中的有机质,留下残膜、虫砂(虫子排泄的粪便)和长大的幼虫,再通过自主研发的分离装置实现“变废为宝”。这项创新技术,为农田残膜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简单说,就是利用白星花金龟等昆虫分解残膜混合物,目的是实现残膜的高效分离与资源化利用。

  基地里,一边是厚厚的腐熟的秸秆碎末,成吨的白星花金龟幼虫正在里面美滋滋地吸收营养、茁壮成长;另一边的鸡舍里,以虫体为“营养餐”的虫子鸡长得正欢,整个基地构建起一个微型的生态循环系统。

10月14日,玛纳斯县新疆农业大学产学研实践育人基地里,研究生们正在搬运虫砂。记者 赵西娅摄

  为幼虫搭配“营养餐”、研究白星花金龟繁育化蛹及病害控制技术、分析白星花金龟虫砂对新疆盐碱土壤改良有啥作用……在基地,来自新疆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农业工程专业等多个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带着“真问题”,依托新疆玛纳斯虫子鸡科技小院在这里搞课题研究,把理论所学真正用于生产实践。

  “这把虫砂,就是我们种菜的‘秘密武器’。”研究生陶梅捧起一把黑褐色的虫砂,自豪地介绍着她的研究课题——白星花金龟虫砂对盆栽蔬菜生长发育影响及应用技术研究。她指着身后的一片蔬菜基地告诉记者,这里夏天生长着成片用虫砂肥种植的豆角、黄瓜等蔬菜。

10月14日,玛纳斯县新疆农业大学产学研实践育人基地,该校农业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张显昊正在调试滚筒筛分机。记者 赵西娅摄

  隆隆的机器声从基地一角传来,农业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张显昊正在调试一台滚筒筛分机。这个被阳光晒得黝黑的小伙子,已经和当地农牧民打成了一片。在他的帮助下,还带出了3名当地的技术工。“这个滚筒式筛分机是由学院的师哥自主研发设计的,用于筛分残膜、虫砂、幼虫,能用于生产实践,我们觉得特别有意义。”他说。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科研生活并非总是光鲜亮丽。基地离玛纳斯县城有二十多公里,学生们要自己生火做饭、轮流值日。今年国庆假期深夜,一场大雨突袭基地,学生们冒雨抢盖发酵池,一直忙到凌晨三点多。驻扎在基地的玛纳斯县金昆虫生物科技公司,负责快速转化团队的研究成果,公司负责人刘欣常年与学生们朝夕相处。谈到研究生们,他说:“大多是90后、00后,孩子们刚来时很多事都不会做,现在翻堆、种菜、搞科研样样在行,特别是那股钻研的韧劲,特别棒!”

  三年来,虫子鸡科技小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出栏虫子鸡4万只,昆虫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万元,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9名、本科生20余名。在导师马德英、谢建华等教授的指导下,青年学子们构建起了“秸秆—昆虫—饲料—畜禽—有机肥—农田”的全链条循环体系。

  如今,像这样的科技小院,新疆农业大学在全疆已布局50个,覆盖棉花、林果、畜牧等多个领域。一批批学子带着课题,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淬炼成长,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责任编辑:夏莉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