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调研行丨新疆和田:从沙窝窝到幸福窝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7日 23:58:5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编者按
近日,人民网“党建引领聚合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行走进新疆,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与鲜活案例,记录群众可知可感的新变化、新收获。
“欢迎来到我的家乡,这里有金黄的沙漠、香甜的瓜果,还有热情的人们。”近日,记者见到帕提曼罕·排日海提小朋友时,她的自信、热情洋溢在脸上。
今年7月31日,帕提曼罕·排日海提第一次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眼泪夺眶而出,感动了亿万网友。
帕提曼罕家住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镇渠勒村,这次走出沙海,正是源于品学兼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能力好。
在和田地区,由组织部门牵头、行业部门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合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用活动,搭建起了各族群众走出去的桥梁。
行走在新疆大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极致。
驱车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来到中国最难到达的村落——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村。在中心小学,记者看到令人动容的一幕,整个小学只有三个班,而一年级仅有五名同学。

达里雅布依乡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们正在上课。人民网 李欣洋摄
“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到县城上学去了。”达里雅布依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尹祺说,“剩下的孩子太小,不能长时间离开家长,就算只有一个,我们也要教下去。”

达里雅布依村,村民用胡杨、红柳、芦苇、淤泥建成的“笆子房”。人民网 李欣洋摄
这个古老村落的变化,还远不止于此。一个多世纪前,世人对它一无所知。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惠及下,“一步越百年”。

达里雅布依村搬迁后的民居。人民网 李欣洋摄
如今,走在达里雅布依村,一座座青瓦白墙小楼,映入眼帘,家里电器一应俱全,水电气都不愁。“我们仿佛一夜跨入了现代化,再不想过以前的生活。”村民云居来·吾不力说。
乡村面貌发生了改变,群众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
金秋时节,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县策勒乡石榴籽村石榴飘香,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正在沿街售卖新鲜采摘的石榴。人民网 李欣洋摄
石榴籽村原名巴什玉吉买村,土地贫瘠、风沙侵蚀一度压得村民喘不过气。
乡村要振兴,党建须先行,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能蹄疾步稳。该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发现,种粮食的收益不够理想,当地的石榴却是远近闻名,为什么不种石榴呢?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石榴种植面积从零散的100多亩地扩展到1700亩,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既致富、又治沙。

新鲜采摘的石榴。人民网 李欣洋摄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命脉。在天津援疆的支持下,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联合引进企业开发石榴汁、石榴酒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202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7657元。
在达里雅布依村,村民们用胡杨、红柳、芦苇、淤泥建成的“笆子房”,现在成了发展旅游的香饽饽,变身为咖啡馆、奶茶店。这些年,前来自驾、探险的旅客络绎不绝。2024年,达里雅布依老村接待游客9万人次。

阿依丁库勒村图书馆内,孩子们正在阅读。人民网记者 陈新辉摄
最是文化润人心。和田市肖尔巴格乡阿依丁库勒村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展览馆、科普馆、国学馆建在了村里,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策勒县色日克街道幸福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民生服务各环节,党群组织嵌入到“15分钟生活圈”,实现“群众在哪,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推动“群众事、群众议”,幸福社区名副其实。
人心齐了,腰包鼓了,风沙退了,干劲儿更足。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合拢处,种满了玫瑰。27岁的如克牙木·吾加布拉因为上了央视春晚,成了于田玫瑰的代言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合拢点。人民网 李欣洋摄
“卖得最好的是玫瑰花酱,每年能有1000吨的销量。”如克牙木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鲜花,还创立品牌,推出十余种深加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不仅是玫瑰花,我们还试种了黄芩、银杏等中草药。目前来看,黄芩的效果最好,明年将推广种植5至8万亩。”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党委书记魏自成说,这片沙漠肯定会越来越好。
实践证明,沿着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科学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保障,荒漠也能“开出花”,更多梦想将在这片土地上成为现实。(张峰、黄玉琦、黄钰、杨睿、陈新辉、李欣洋)